您好!欢迎进入广西新世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网!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沧桑巨变

宾阳第一代“接生婆”的真情讲述:
山高路远,黑灯瞎火,点着火把也要去接生

发布时间:2021-11-06 00:55:20 来源:http://www.gxbcw.cn 分类:沧桑巨变


 发布时间:2021-11-2



   现在,妇女生孩子,都必须到医院,接受严格规范而安全的生产。然而,60年前,我国刚解放不久的那些年代,卫生条件差,交通落后,他们却毫不计较个人得失,经常点着火把,半夜三更也要去接生,只为妇婴母子平安。而她们每次接生孩子所得的报酬,只有七八角钱。尽管如此,她们一干就是一辈子。近日,一批来自宾阳的第一代“接生婆”,向媒体讲述她们在接生中的酸甜苦辣。

  来自宾阳县的江阿婆,就是其中一名杰出的代表。


    “接生婆”入门:须持证上岗


  今年84岁高龄的江阿婆说,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医生,当时又叫赤脚医生。那个年代,医务工作者十分注重医德,她们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,不但为群众治病,还承担着为农村妇女接生孩子的任务,算是宾阳县大桥镇(原大桥公社)第一代新法接生员。1964年,她更是冒着被家人反对,被人们误解的情况下报了名。经过政府的统一培训,成绩合格后每人拿到一本由“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监制”的接生员工作证,这样就可以合法地开展工作了。


image

图为江阿婆

  “那个时候,我们开展工作起来遇到了很多困难,首先是各乡村没有专门的产室,农民也没有钱,90%的产妇都必须在家里接生。其次接生员没有交通工具,就一把伞一个药箱,论是白天黑夜,不论是寒风冷雨,只要一接到通知,就马上放下家中的一切事务赶去接生,而且接生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产妇和婴儿,安全接生之后,还要回访3次才算是完成接生工作。”江平英阿婆自豪地说,“我做了几十年的接生婆,再苦再累,从没有过一声抱怨,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很神圣。在接生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例产妇伤亡事故,也没有出现过一例婴儿破伤风事件,那时候一切都是为母婴着想,我们去接一个婴儿才得一元伍角钱,还包药费和交通费在内。

  据了解,江阿婆的接生工作,一直做到大桥卫生院宣布搬迁才结束。说是“退休”了,可她却没有领过政府一分钱的“退休金”由于长年风里来雨里去,不分白天黑夜的奔波劳累,长年的辛劳,她的身体落下了不少病根,导致她肢体残疾。


image

江阿婆的残疾证书

  江阿婆感慨地说,现在国家富强了,各项政策都完善了,人人都过上富足的好生活,每个单位退休的干部职工都有退休金补助,连自然村村和生产队干部都有退休金,可是,她们这帮乡村赤脚医生却从未有过一分钱的政府补贴。尽管工作辛苦,但工作依然得完成。

  据了解,目前掌握的资料,仅宾阳县第一代接生婆,就有11人。她们,大多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。


image

宾阳县第一代接生婆合影

  接生婆诞生:特殊时期的产物


  据资料显示,建国初期,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。国家把妇女卫生工作列为首要任务,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。为改善群众生育条件,加强农村接生力量,减少分娩的意外发生,确保母子平安,国家提出的口号是:“怀一个,生一个,生一个,活一个”的政策。良好的接生技术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。于是,每个村选派了一位心灵手巧、身强力壮、根正苗红的妇女参加训练接生员(婆),到乡卫生院进行接生培训;部分解放前就接生的接生婆(产婆)也参与了培训,突出强调接生工具要消毒等新法接生运动,是党和国家早期一项成功的举措。她们充分利用解放后新一代接生员的工作和她们的熟练技术,提高服务质量,达到新中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!至1959年,接生员(婆)的数量从1.5万名增加到3.5万名。助产士、接受复训的产婆、以及参加短期接生培训的妇女的人数从4.4万名增加到77.4万名。

  尽管当时的交通、医疗及配套落后,人们的思想保守,当时大多数夫妇都是生4~6胎,甚至更多胎,农村妇女都在家里生孩子,大多数都是由村里的接生员(婆)接生,遇到极个别难产的产妇才送公社卫生院。所以,那时村里的接生员(婆)在村里备受乡里人们的尊敬。然而,农村接生员(婆)的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得到的!


  责任大过天:争分夺秒接生


  接受这份工作,就意味着产妇母子两条生命,就交到了接生婆手里了。每一次接生,对于接生婆来说,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产妇顺产,母子平安,自然皆大欢喜;产妇遇到难产,无论多难,无论几天几夜还是多久,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。那时没有B超,农村产妇都没有经过产检遇到胎位不正等异常情况,产妇和婴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。接生员就要凭着熟练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接生经验,以及强烈的责任感,尽心尽力地操作。遇到婴儿生下来不会动或不会哭,必须立即对婴儿进行抢救,争分夺秒把婴儿抢救过来。直至接生员(婆)为新生婴儿剪掉脐带,将脐部包扎好,将宝宝交给产妇或产妇家属以后,才算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接生任务!

  

  随喊随到:不分寒暑和昼夜


  农村接生员是不脱产,但是不论是白天黑夜、半夜三更、不论是刮风下雪、天寒地冻、不论远近、不管接生员你正在做什么,只要有产妇家属来喊就得出发,不得无故推辞。

  农村交通和照明不便、背起药箱、打着赤脚就走。

  接生员需到方圆约5公里的范围内的农户家去接生。那时农村根本就没有自行车,也没有可骑自行车的路,多半是要靠人工推着自行车或靠肩扛。有的农村1983年才有农村照明用电,有的甚至连手电筒都没有。遇到晚上天气好,又有月亮还好,否则只有靠火把照明。几根1米多长的麻梗做成的火把,只能燃两三分钟。为节省燃料,接生婆们只能将火把点燃后,吹灭明火,然后晃着带有火星的火把左右来回晃动,借着忽明忽暗的火光,辨别着行走。有些产妇家在比较偏僻的半山腰,走的是崎岖的山路还要翻山越岭,一次要走五六里路程才能到达农户家里接生。

  

  工作艰苦:收入微薄


  1978年以前,接生一个,由接生员(婆)这里填写证明盖私章,然后凭证明到卫生所领取出生证,产妇家属方交一元钱人民币,一个月后,接生员(婆)去卫生所结一次账,接生一个新生儿接生员(婆)可以得到0.7~0.8元钱人民币的报酬,一个月可领到10多元报酬。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,逐步改由产妇家属给红包,接生一个婴儿有5元到20元钱不等的红包,算是对接生婆工作的一点报酬。这样的状况,一直持续到90年代以后才逐步退出。

  不过,相比自己接生工作中,为国家所作的贡献,与自己所得的报酬,江阿婆在自豪之余,稍稍显得有些遗憾,希望国家不应忘记,因为她们是共和国第一代接生婆。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最近浏览

咨询电话:15877154438

广西新世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

在线客服
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

分享
欢迎给我们留言
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,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。
姓名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