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对话冯唐:想成事 就要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
2022年10月11日 22:05:07 来自北京市
笔记君说:
这篇文章来自9月2日俞敏洪与冯唐直播对话的内容,对于做事方法、人生心态、看待生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,相信能为您带来收获和启发。
一、好事,总是多磨
冯唐:关于好事多磨,我举两个例子。
1.读书多磨
第一是读书。
我接受了22年的全职学校正规教育,以前觉得,读书可能是件浪费时间的事。
但后来发现,其实人不能趁早成名,而是要趁晚。就像俞老师这样,经历这么多沧桑才开始成名,可能是件好事,因为德以配位。
读书能避免德不配位。尽管你可能觉得是一直毫无希望地念书,但念着念着,最后你会发现,你比别人多懂一点。这就是读书破万卷,一定会有好报应。
2.写书多磨
第二是写书。
22年前我出了第一本长篇小说《万物生长》,当时有二十多家出版社都说出版不了,后来终于出版之后,我去了北京三联韬奋书店,看书的排行榜。
因为我想,既然有那么多人说这本书好看,那么至少能排到前10名,然而结果没有,我落荒而逃。
俞敏洪:当时你真的那么在乎书的排名吗?
冯唐:是的,当时年轻,又觉得自己写得好,好胜心太强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二、坚持做自己
1.“冯唐”笔名的由来
俞敏洪:当初你为什么会用冯唐作为笔名呢?和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”这句话有关系吗?
冯唐:说3点。
一是为什么用笔名?
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,书商出版人给我两个选择:一是用真名,二是起笔名。
用笔名不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,不会让周围人认为我不努力工作。我写作只是不想让自己疯掉,并不是不努力工作,我只是换个脑子而已,于是起了一个笔名。
二是笔名起什么?
我想找一个古人的名字来“借尸还魂”,后来读到海明威的一句话:写完了,就没了。
我觉得我可能也这样:写完了,就过去了。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人,写了这么一本书,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。
当时,我很喜欢《史记》的《冯唐列传》中冯唐这个人物。他活得长,汉朝活到90岁很厉害。
如果能够活得这么久,可以多看到一些事情,多长一些智慧,多走一些地方,多干一些事也蛮好。
冯唐说过:臣不知忌讳。意思是我写东西,我不太会掩饰自己。
这个世界沉淀了太多的文字和思想,如果你不能杀出一条血路,不能放手去写,那么你一点戏都没有。
能活得长,还能不知忌讳地写,这就是冯唐,所以起了“冯唐”的笔名。
三是我写的是科学小说,不是为了情色而写情色。
现在这个时代,让心、身、灵结合在一起很重要。
2.好胜与坚持,成就每一篇小说
俞敏洪:心、灵与身的和谐结合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。我再问你一个问题,你是如何开始写小说的呢?
冯唐:首先是最开始写小说的动机。18岁时,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《欢喜》发表在杂志《10月》。
当时写小说的原因,是为了好胜、吸引女生注意、想跳出来展示自己等。
当时我在北京八十中学读高中,女生特别喜欢看体育生打篮球,但我又瘦又黑,当时我的初中升高中的作文老师给了满分,我想在写作上也许能吸引到女生的注意,于是开始写长篇小说。
其次是写小说的场景。第二部长篇小说是《万物生长》。
那时候(2014年)在美国上商学院,暑期去新泽西打工。打工很无聊,感觉网络上也没有很多东西可看,于是想写点东西。
最后是写小说的过程,是好胜和坚持。写完了《万物生长》,到第二本书《18岁给我一个姑娘》,相当于是我的第3部长篇小说。
好胜的原因,是因为《万物生长》好多人都说好,但是卖的非常差,当时第一版只卖了3000本,为什么这么好的书不能卖呢?
我想打破这里不对的地方,然后让好东西产生销售。
于是,我用一种很实操的角度,开始卖第二本书《18岁给我一个姑娘》。
当时我做的第一件事,是占领了评论最高点,让中国最好的两位文学评论家给我站台,从北京到天津开新书发布会。
第二件事是我俯下身段来卖。受到王朔一年见100家媒体卖一篇杂文的影响,2003年,我也见了100家媒体。
我带着一个易拉宝和一位出版社的小伙子,花了一个月时间跑了15座城市,每座城市找了七八家媒体卖书,后来书开始好卖了,我也不用见那么多媒体了。
3.用好自己,做自己
冯唐:一个好作家,只能用好自己这块材料,只能做自己。
我没法替别人写,没法迎合所有人的需求,我只能针对我这块材料使用。我脑袋里自然产生的想法,我就尊重它、表达它。
而不是因为别人希望我变成什么样子,我就能变成什么样子。
我不是孙悟空,我只是冯唐,我只能用好我自己这块料,这是我一直在写作中坚持的东西。
俞敏洪:最后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。
一个作家,不管写什么东西,如果不坚持写自己认为值得写的东西,而是迎合社会大众,去编一些讨好的东西,我觉得他就不再是作家了。他要么是雇佣的,要么没有自己的灵魂。
三、做更适合自己的事,完成生命转折
俞敏洪:我一直认为,冯唐你对于生命有着独特的解读方式和看法,在很年轻的时候,就已经悟透了生命到底什么最重要。
你在生命的转折期,比如你在协和医学院学医学的8年,把自己变成了几乎是癌症方面的顶级专家和医生,可是这时候你突然转型,去国外商学院学习战略咨询管理,在麦肯锡工作了10年。这个转折期怎么来的呢?为什么突然放弃了医生的职业呢?
冯唐:两个原因。
第一个原因,有些疾病,会让我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。
俞敏洪:是不是忍受不了你的病人,在你眼前离开世界的感觉?
冯唐:我熟悉的卵巢癌,在当时5年生存率不到50%。也就是说,你接了100个病人,5年之内会有一半人去世。
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是治好再复发,很痛苦,也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和失落感。
但是好消息是近20年里,新的药物、新的治疗方式比如免疫治疗都有了新的突破。
所以,大家不要放弃希望,哪怕绝望的时候,再忍着坚持3次,或许你能等到新药出来,有可能对你的状态就有帮助。
第二个原因,我想自己更适合干什么?
如果做医生,自己一天开足马力,最多是治疗10个病人而已。
我觉得,我最擅长的不是把手术刀开的多快、多好,而是我可以用什么办法,给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美好。
于是我想到管理、商业,这些是能够把大家组织起来,能够激励大家,树立一个理想,然后把一些战略、战术、激励机制安排好。
只要几十个人一条心,甚至只是七八个人,都会创造奇迹。
从这个角度看,我能帮助大家梳理好战略,搭好班子,定好目标,然后团队一条心去做事情,它能创造出的价值和美好,比我一个人具体去做可能要强很多。
带着这个思路,我进了麦肯锡做战略咨询。
10年之后,曾有客户对我说:你整天劝我们怎么做,有本事你过来开车当司机啊,别在副驾驶当领航员。
所以,后来我去到客户那里,又参与创建了华润医疗,这些经历和角度比我做一个大夫,可能影响到更多的人。
四、如何解决人生中的挫败感?
1.医生如何面对挫败?
俞敏洪:一般普通医生,看普通的病人是有成就感的,因为对于自己真的能够妙手回春感到骄傲。
当人们得了绝症以后,也需要医生治疗辅导,但这些医生面对疾病无法挽救的时候,内心肯定会充满各式各样的挫败感。
尽管现在医学技术在发展,肿瘤可治好的机会越来越多。
但对于一个肿瘤医生来说,当他面对一些疾病的考验,他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状态呢?你作为医生有感受吗?
冯唐:第一,我觉得,特别是西医医生,要理解并接受人力有限的心态。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就是我尽人力了,剩下听天命,人有生,必然有死,这是一个自然规律。
作为医生,首先要从哲学高度,接受有生必有死这样一件大事。
第二,我觉得,医生还要有玄机的心态。就是在死神面前,我尽了一些力量,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,我会创造不同。这是好医生的倔强和自尊。
把自己变成最懂的人,其实要求很高,压力很大。但当你发现,你能把50%的存活率提高到70%,你会有一种荣誉感,一种“知其不可为而成”的幸福感。
第三,还要多些人文关怀,不能把人只当成机器。
比如,对于一个病人,你是用尽各种手段,让其多活3年,还是只能活一年,但让他吃好玩好享受好。哪个选择更好呢?
如果一个医生认为,一个病人活得越长越好,我觉得这不是特别好的医生。医生一定要理解患者:他把什么看得更重要。
有些患者,原来就是班花,她就是想体体面面、漂漂亮亮、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,不要插管,不要气管切开,放弃治疗的状态。
我觉得,尊重她的意见,不见得是一个坏医生。
偶尔治愈,经常缓解,总是安慰。这是一个好医生的心态。
2.医生的3个要素
俞敏洪:医生对人性的理解,比治疗病人多活几天更加重要。我总结了医生的3个要素。
第一,医生自己必须参透生死问题,否则天天面对死亡的压力是巨大的。
第二,医生应该了解病人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,如果不了解,只根据医生自己的感觉甚至过度治疗,是没有必要的。
第三,医生必须要有仁心,必须起到对病人总是安慰的作用。
冯唐:是的,其实我们也要像医生一样,接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,接受人的现实,这也是减少癌症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。
五、一定要成事,不一定要成功
1.常思生死,不留遗憾
俞敏洪:现在你已经50岁了,你的人生也比较顺利,没有太多的起伏,但是你对人生、对生命的思考,却经历了很多过程。甚至你在很年轻的时候,就已经参透了你未来的生命。
我想问你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,你觉得自己真的参透生死了吗?你对生死是什么样的态度?第二个问题,你对50岁以后的人生是如何打算呢?
冯唐:我觉得谈不上参透生死。
前几天我和一位小姐姐吃饭,她特别喜欢户外运动,喜欢有质量的生活,她已经找好了她结束自己的地方。我觉得这种事情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因为我在医院环境里长大,我看到一些人号称自己明白生死,但当疾病真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时候,99.9%的人都想多活一段时间。
理由是孩子还小,孩子就要讨老婆了,儿媳妇就要生孩子等,这是人类的根本诉求,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傻的一件事。
俞敏洪:几乎100%的人,都逃不过这一关。
冯唐:是的。现在的医疗手段,可以让一些人没有质量地生活很久,比如给胃肠营养,上呼吸机,吃一大堆药。
但是,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?可能只是周围的人不想你死而已,他们的想法,可能和你的初衷想法完全不一样。
面对死亡的终点,大家要明白,终点一定是有的。
很多人抓着他的位置不放,抓着他的钱财不放,抓着他的事业不放,他们一直忽视了一点,人的寿命是有限的。
所以,为什么还要那么多,还要这么争呢?就像吃自助餐的时候,你肚子已经饱了,但你还在吃,是因为你付了钱,你就要把自己往死里吃吗?
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。
俞敏洪:如果人能意识到并想通这一点,这是人类巨大的进步。
冯唐:有些人是悟不开的,但死是必然。什么是满足感?
有一次我坐飞机,飞机颠得很厉害。当时我想:如果飞机掉下去了,我肯定死了吗?我最大的遗憾是什么?
这个问题,值得我们偶尔问问自己。如果今天没掉下去,那就赶快完成这件事。这和名、利没有关系,而是不要让自己留有遗憾。
2.要成事,不一定要成功
俞敏洪:你在《成事》中提到“成事和成功是不一样的”理论,为什么说一个人要成事,但是不一定要成功,或是需要把成功和成事结合起来呢?
冯唐:第一,成功不可复制。
比如,现在让您再开新东方,您还能成功吗?
俞敏洪:80%不会成功。
冯唐:对,因为时代变了,现在重新开始做20年前的事,大部分是成功不了的。
俞敏洪: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是完全不能复制的。
冯唐:对。俗话说:成功靠的是,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阴德五读书。
有太多的事情影响成功,但成事是可以修炼的,这是两者之间的大区别。
比如,我要开一家咖啡馆,或创建一个个人品牌,以我的修炼,我可能比别人做得要好,但让一个大学教授去做,他做不了。
我希望大家把这种成事能力修炼起来,能够更好地用好自己这块材料,更好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。
第二,为什么要成事?
我小时候,我妈妈一直和我唠叨:作为一个人,你要上进一点,你对别人要有点用。
人活到世界上,应该做点有意思的好事,不只是让自己开心,还要对别人有点用。
成好事,持续成事,帮助别人,做一些别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。
第三,怎么成事?
除了看书之外,更重要的是放下书去实操。
空想没有用,还是要把具体的事情落到实处,你才能知道,这个世界认不认可你的空想,才能给自己信心,给别人更好的生活。
3.不着急,不害怕,不要脸
俞敏洪:最后一个问题,你反复说过,一个人要想把事情做好,要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,并且要“混蛋”地活着。
我想,这里面一定是有某种内涵、某种思考的说法。你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,为什么要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吗?
冯唐:9字真言:不着急,不害怕,不要脸。
不着急,是对过程、对时间的态度。
给自己一件事的时间,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。比如,你写第一本书,不可能第一年出版的时候,就到处都是掌声。
创业不苦10年不叫创业。多数情况下你要尊重自己,尊重时间,尊重自然规律,不着急,扎扎实实去做,不要着急看到结果。
不害怕,是对结果的态度。
我已经尽力了,我还能怎么样呢?成功不成功,要看很多因素,把自己的力尽到了,就不要害怕结果。
不要脸,不是说没有底线,不遵守法律法规,而是不要在乎别人的评论和负面评价,甚至是正面评价。
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。比如,即使喜欢你的人比例不低,但是因为知道你的人绝对数太大了,所以不喜欢你的人和绝对数值也会变得非常大。
我们要知道,正常人都这样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把自己的能量和时间用在更多、更好的地方。
如果能做到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,也就有了足够的内心“混蛋”,就可以在宇宙中不易被风吹散,有机会看月、看花。
俞敏洪:这是活得坚强而通透了。不要脸我还没有做到,但别人的评价,不会引起我内心的变形,我依然会坚持我认为我该做的事。
《了不起》这本书,是冯唐最新的一本书,是他读了50本书的50篇读书感悟,是从人性的角度、重要的段落和重要的思想进行分析的。
读了以后,对人生和生命可能会有所改变。我自己也认真读的,有很多圈圈点点。
冯唐:用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的原则来说,书山有路勤为径,这本书是根拐棍,能帮你走好捷径。
俞敏洪:对,我喜欢你的第二本书是《冯唐成事心法》。我觉得,真的是适合所有的人读,尤其是18岁到50岁的成年人,读完以后,可能会部分达到刚才冯唐所描述的不着急、不害怕、不要脸的境界。
你认为这本书值得读的方面,或者说它的内涵在什么地方?
冯唐:成功不可复制,成事可以修行。管理是一生的日常,成事是一生的修行。
我们不要追求捷径,追求把事想明白、说清楚、办利落,持续成事、多成事,成功自然会跟着你来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(来源:凤凰网)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